滚动新闻

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正文内容国内资讯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李汉卿博士谈:全球物流新格局与中国物流高质量发展

文章来源:本站整理发布时间:2019-05-30 18:04:15

李汉卿.JPG

“第六届中国(合肥)陆港发展暨物流枢纽建设峰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李汉卿博士,做了题为“全球物流新格局与中国物流高质量发展”的主题演讲。李汉卿主要谈了5个方面的观点粉笔啊是:第一,全球物流格局面临新背景和新变化;第二,我国物流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第三,发达国家促进物流业提质增效发展的经验;第四,物流高质量发展需要“3方面”重点突破;第五,“4点”物流改革创新建议。下面是他演讲的主要内容:

    第一,全球物流格局的变化是多个因素造成的。首先全球贸易的重心发生了变化,全球贸易重心正在从发达国家向中印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加快转移。全球经济从传统的以发达国家为中心,逐步向多级的世界演变,有一组数据,1970年发展中国家的GDP占世界20%,到现在已经接近50%,中国的GDP从上世纪70年代年排名全世界第十,到现在排名全世界第二。其次是全球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正在加速推进,将带动全球物流的格局,全球基础设施进入了新一轮的建设高潮。欧盟提出了欧亚大陆互联互通的倡议,印尼也提出了海洋战略,从国际组织到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都在高效推动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来改变地理条件对物流互动的阻碍。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增速要高于全球的贸易的速度,我们的中欧班列总计已经突破15000列。我们即将开展新通道,也打开了新的篇章,这些都有利于全球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推动新的贸易方式的发展,比如说跨境电商,现在已经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贸易方式,它已经改变了原来物流体系的运行、管理和服务的流程标准,带来新的商业模式,新的运营体系,以及新的基础设施。中国在整个全球的新的技术变化的情况下,物流的创新也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第二,想汇报一下物流高质量发展重大意义,前阶段发改委也发布了物流高质量发展相关的文件,物流业是贯穿一、二、三产业衔接生产和消费的重要行业,物流高质量的发展对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壮大国内市场是具有多方面的意义。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2018年我们国家的人均GDP已经接近1万多元,城乡居民消费正在经历从有向好,从商品向服务的一系列变革,消费升级消费变革不仅会带来高品质,高附加,高时效的需求,也会将对我国物流格局身份产生新的变化。2018年全国的跨境业务量已经突破了507件,保持强劲的增长,强大的内需为物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了条件,促进了我国产业链的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实际上正在从根本上重塑生长的方式。从产业结构升级来看,加快促进我国产业面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需要现代供应链服务一流体系作为支撑。中国产业增长非常具有潜力。2018年我们国家的工业品物流总额是256万亿,其中高新技术和制造中的物流需求保持了较快的增长。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把提高质量作为主攻方向,促进物流业的提质增效有助于商品服务跨区域的流动,更好的发挥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顺应全球化格局调整趋势,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格局正在加速的调整,全球基础设施和供应链体系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进一步提供我国基础设施物流互联互通水平,利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资源就显得及其重要。国家促进物流,提质增效发展的经验,第一是运输结构不断升级,第二是枢纽与区域经济发展结合紧密,第三,引导先进的技术在物流领域的研发应用,第四,从国家战略高度推进多式联运体系建设,第五,切实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第六,充分的发挥市场作用,第七,建立适应转型发展需要的治理体系,行业治理更加的精细化,第八,增强全球治理能力。

    第四,要汇报的第四个方面是物流高质量发展需要“3方面”重点突破:

    1.要建立适应高质量发展的互联互通能力,我国物流基础设施空间布局尚不均衡,东部地区物流设施初具规模,中西部地区依然较为分散,多钟运输方式间衔接效率较低,物流集群的作用没有发挥。

    2.要提升适应高质量发展的物流服务能力,物流服务能力的提升涵盖多维度、全方位,既要提升宏观层面服务实体经济,也要区域协调、绿色发展、对外开放的支撑能力。要增强适应高质量发展的物流创新动力。我国物流高质量发展面临着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结构调整升级、提高发展质量与效益的新要求,迫切需要全面推动物流领域的服务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方式创新和体制创新,实现以创新驱动物流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变革。

    第五,几点物流改革创新的建议:

    1:深化“放管服”,加快形成公平统一的物流市场。清理规范收费,完善价格形成机制。

    2.加快转变监管方式,注重提升监管效率和促进有序竞争。

    3.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探索制度改革创新。